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小鹏教授一行莅临指导软件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 ——聚焦产出导向,共促专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周耀东 时间:2025-05-12 点击数:
为扎实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深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提升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水平,2025年5月8日下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6430会议室举办“产出导向,适应新变,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联盟专家进高校第71站之专业诊断”专题培训会。会议特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高小鹏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孙涵教授、温州大学施晓秋教授担任认证指导专家。学院教学副院长曾安平教授、软件工程教研室主任春华、专业“8+1”核心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参加培训。
会议伊始,曾安平副院长代表学院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并围绕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作简要汇报,重点介绍了“8+1”门核心课程的认证支撑材料准备情况。他强调,此次专家进校指导是学院推进工程教育认证的关键契机,要求参会教师珍惜机会,深入交流,为后续认证申报和持续改进奠定坚实基础。
专家把脉问诊,精准指导,助力专业认证
三位专家结合《华盛顿协议》认证标准,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配置、质量评价机制等维度,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与会教师围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OBE(产出导向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改进机制等核心问题与专家展开深入研讨,现场气氛热烈。
三位认证专家严格对标《华盛顿协议》标准,通过"听、查、问、议"等方式,对软件工程专业进行了全方位诊断。高小鹏教授在审阅申报材料后指出:"申报材料规范完整,培养方案特色鲜明,特别是'8+1'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工程教育的前瞻性。"同时,他建议:一要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将大模型等新兴技术融入教学;二要重构实践环节,通过复杂系统项目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三要优化课程目标设置,突出"一课程一特色"。
其次,施晓秋教授从认证的"顶层设计"维度提出指导意见:一要建立专业需求调研长效机制,精准对接行业用人标准;二要构建"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闭环映射关系;三要完善持续改进机制,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质量闭环。她特别强调:"认证不是终点,而是专业建设的新起点。"
接着,孙涵教授则聚焦课程层面,以《数据结构与算法》为例开展示范指导。通过查阅课程档案、访谈教学团队,他指出:"课程组的OBE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过程性评价资料详实。"同时建议:一要加强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定量分析;二要建立课程间的衔接机制;三要完善课程质量评价的多元证据链。

同时,会议期间,各课程组教师围绕"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持续改进机制建设"等关键问题,与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软件工程教研室主任春华表示:"专家的指导意见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操性,为我们指明了改进方向。"
此次诊断会实现了"三个精准":一是精准找出专业建设的短板,二是精准把脉认证准备的不足,三是精准开出质量提升的"良方"。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建立问题台账,制定改进方案,以认证促建设,以认证促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撰稿人:周耀东
审稿人:曾安平